星網期刊是專業雜志網站。歷經8年多的發展與廣大會員的積極參與,現已成為全國會員最多、口碑最好的雜志介紹網站。先后3余次榮膺各類媒體的好評和推薦,并在2007年獲得了中國最佳商業網站排行榜六強的榮譽稱號。
雜志發表公告:
1、審稿快:《物理與工程雜志》內部審稿通道為1-7天,大大縮短了投、審、刊的時間;
2、發刊快:凡是在本站編輯部投稿并確定錄用的稿件,可享受1-4個月見刊;
3、溝通好:專業老師對你的稿件編輯情況、排刊情況、見刊情況進行及時溝通;
4、有保障:有專業的專家教授團隊,為您免費修改需要返修的《物理與工程》論文;
5、送期刊:凡是在本站投稿的作者,均可免費獲得《物理與工程》雜志一本;
6、團購大優惠:一次性發表3篇以上的文章,均可獲得團購特別優惠活動,有需要的朋友請點擊右欄客服老師具體咨詢;
7、我們還可以為你提供CNKI反抄襲檢測、寫作輔導、繼教學分、著書代理、英文翻譯等服務。
雜志發表聲明:
1.《物理與工程雜志》為國家承認、正規、合法、雙刊號期刊
2.中國期刊網:http://www.cnki.net 可查詢,并全文收錄
3.國家新聞出版總署:http://www.gapp.gov.cn 可查詢,收錄期刊
4、本站只收取最低限度的中介服務費,以維持網站正常運轉,如果還有比本站價格更低,且能成功發表的,一周之內可以退出多收款項。
5、本站投稿成功率高,沒有成功發表的全額退還一切費用。
期刊發表流程:
1.提出發表要求 → 2.報價及推薦刊物→ 3.支付服務費訂金 → 4.發送材料經您確定 → 5.審稿并推薦發表 → 6.編輯部發通知書 → 7.最終確定發表 → 8.編輯部寄樣刊
1.《物理與工程雜志》價格能不能更便宜一些?
答:由客戶確定類型,由本站為客戶根據期刊排版日期、收費情況來推薦給客戶,價格可以適當下調,并且出稿的速度會更快。
2.發表的信用有保證嗎?
答:星網期刊建站8年以來,各方面取得了非常的業績,開通了支付寶信認商家服務,可以擔保交易;所有的銀行卡號都是2008年注冊的;所有收款帳戶均是白金卡帳戶,開戶需預存200W才可以,歡迎致電銀行熱線驗資。
如果有欺騙行為,所有的收款方式都早就被注銷了。
3.你們的網站有退款服務嗎?
答:請客戶保留匯款憑證。由本站發表的文章,如果沒有按期發表,由本站全額退還客戶支付的費用。
4.什么是國家級、省級、核心期刊
答:"國家級"期刊,即由黨中央、國務院及所屬各部門,或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各民主黨派和全國性人民團體主辦的期刊及國家一級專業學會主辦的會刊。"省級"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其所屬部、委
辦、廳、局主辦的期刊以及由各本、專科院校主辦的學報(刊)。核心期刊是學術界通過一整套科學的方法,對于期刊質量進行跟蹤評價,并以情報學理論為基礎,將期刊進行分類定級,把最為重要的一級稱之為核心期刊。
5.一般多長時間能夠發表?
答:根據客戶的要求和選擇的期刊類型不同,而且編輯部也有審稿、發稿等時間安排,《中外文摘》一般是1-4個月見刊,不排除有更長久的時間,建議有需求的用戶一般提前2個月就開始提交業務比較理想。
6.我可以隨時跟蹤進展情況嗎?
答:當然,我們的每一位客戶,都會分配一名專職的客服經理為你全程負責,隨時通報進展情況。
7.是否可以真的做到100%發表?
答:一般來說,可以做到98%以上準時發表,如果編輯手里需要發表的文章已經比較多的時候,就會推遲一些。如果稿件質量確實較差,我們的專業老師會幫助你修改一下。該期刊特別忙的話,在征得客戶你的同意后,可以
免費更換到同級的期刊發表。
8.可以通過那些方式付款?
答:目前,我們支持對公賬戶付款,個人賬戶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銀行的網銀及柜臺匯款;支付寶、淘寶在線付款;所有款項唯一收款戶主“劉熳”。
因篇幅限制,更多問題請進入專題了解>>
聯系客服
免費長途熱線:400-803-1233(多坐席接入無需等待)
張老師 電話:18215679250 QQ:3001675867
劉老師 電話:13541203650 QQ:3001634656
秦老師 電話:13618095040 QQ:3001694899
李老師 電話:18982127411 QQ:3001699503
趙老師 電話:13881715357 QQ:3001601374
李老師 電話:13980832471 QQ:3001642863
陳老師 電話:13036676690 QQ:3001651437
鏈接、廣告、商務合作聯系:
QQ:271245358
E-mail: [email protected]
站長投訴: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公司有投稿合作的均為正規期刊的編輯部,可在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到相關投稿信息。本站以8年相關經驗,幫助選擇最適合的正規雜志社發表論文,以最快的速度達到客戶最滿意的效果。
《物理與工程》論文發表范例
教學研究
跳起的懸鏈線:現象、理論和實驗 王雯宇;許武龍;許洋;楊旭東;38-43+50
同伴互評在不同文化中應用的比較研究 武荷嵐;丁瑞君;44-50
波的反射率和透射率的統一形式規律 李楚元;51-57
美國大學物理教材中結構化問題解決框架的教學策略分析 王原;58-60+65
地方綜合性高校大學物理學習者對翻轉課堂接受度的調查研究 湯偉;張靜;DING Lin;61-65
依托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 嘗試大學物理研究型教學 張國鋒;66-69+74
以光纖白光干涉為例的波動光學教學設計 姜海麗;孫秋華;趙言誠;劉艷磊;麻文軍;70-74
乙炔分子的振動模型 武琦;陳奎孚;75-79+83
大學物理熱學教學的幾點釋疑 鄭文珍;80-83
電磁力與慣性力的相似性研究 王剛志;郭肖勇;吳澤華;王晉研;夏夢瑩;84-85
主動力信息足以確定靜摩擦力的指向嗎? 陳奎孚;姚海蓉;張云文;39-44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大學物理MOOC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 趙馨蕊;周雨青;瞿林云;張志紅;45-56
基于Clicker大學物理研討課的師生教學行為研究 李成豐;黃致新;趙曉魚;何苗嫚;57-64
三維直流場“蟲洞” 曹劍鋒;張龍飛;靳天玉;梅中磊;65-69
相對性原理與時空線性變換 戴又善;70-77
大學物理課程中“波函數薛定諤方程”的教學探討 李愛君;周戰榮;朱海飛;78-82+87
剛體轉動慣量綜合演示儀在教學上的應用 楊振清;宋頂;林春丹;周廣剛;張萬松;83-87
基于直線加權平均的平均值法、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的等效假設研究 魏同利;郝惠娟;馬天鵬;88-92+95
關于電壓、電勢和電勢差概念的理解 張玉紅;柳輝;張素花;袁常青;93-95
基于物理學科特點下教學競賽工作原則的認識與實踐 梁裕民;12-17+27
物理與實際工程交叉課程的教學實踐 邵長金;周廣剛;楊振清;石軍太;18-27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大學物理MOOC教學質量評價 趙馨蕊;周雨青;瞿林云;張志紅;28-38
平方反比有心力作用下的二體系統的一套初等教案 周國全;39-43+49
一階RC電路的深度透視:概念、思想和方法 陳昌兆;44-49
對稱型三原子分子振動的彈簧質量模型 陳奎孚;劉霞;50-54
狹義相對論時空觀的教學探討 何春山;55-58
談談混沌 劉玉穎;金仲輝;李順燁;59-62
剛體力學教學中的心理學探討 舒小林;金碩;張穎;呂廣宏;1-7
學科思維導圖與物理知識網絡的構建 李淑鳳;李雪春;鄭殊;許佳琳;盧春林;張赫;8-15
互動式大學物理電子書的設計與應用 萬儼慧;吳天剛;張睿;16-20
農業高校普通物理—流體力學教學形式的變革探究 王琛;程爽;呂洪鳳;21-26
“互聯網+教育”下的大學物理全英文課程創新實踐 劉玉穎;呂洪鳳;桑紅毅;焦群英;許廷武;27-32
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學物理PBL教學:以剛體的動量矩守恒定律為例 魚海濤;王亞民;張濤;33-36+44
建立分子簡化模型用經典電磁理論探析分子間作用力 黃紹書;吳壽寵;37-44
光學中一些概念之間關系的教學探討 浦天舒;45-46+50
微探中學與大學在物理教學中的區別與銜接 肖文波;張華明;47-50
關于狹義相對論時空觀教學的探討 李海英;張金寶;郭欣;劉震;朱坤博;51-53
基于新高考模式下“大學物理”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 葉偉國;54-58+62
關于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銜接問題的教學研究探討 孫光輝;龍云澤;59-62
應用物理專業新生研討課的內容設計與實踐 謝東;馬小娟;63-65
將物理學史引入大學物理教學的途徑和意義 汪洋;秦剛;耿平;66-69
課堂反饋系統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 張睿;王祖源;胡萃;徐小鳳;1-4
從引力波觀測中挖掘大學物理教學素材 馮艷全;王菲;胡海云;5-9+15
狹義相對論中與長度或距離有關的典型問題的討論 繆勁松;胡海云;10-15
大學物理課堂例題真實化舉析——估算篇 胡海云;馮艷全;劉兆龍;繆勁松;16-21
關于橢圓軌道運動的教學討論 吳亮;須萍;22-23
普通物理課程中一道力學選擇題的教學討論 張連順;24-28
科學啟蒙教育融入本科教育中的實踐探索 李翠蓮;29-33+37
文科專業本科生科學素養類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的研究 張芳;韓會景;王國強;萬勇;34-37
大學物理學教學中培養科學思維與激發學習興趣 朱世秋;甘德昌;劉玉穎;賈貴儒;38-43
課程預習策略研究 廖廣睿;肖湘;44-47
在大學物理課堂中采用類比法教學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能力 王文春;李雪春;鄭殊;李淑鳳;48-50+55
科學素質融入物理學教學的研究 章登宏;張先梅;陳建華;房毅;鐘菊花;陸慧;51-55
課程教學大綱存在的問題及編寫思路——以大學物理實驗為例 李欣;張海鵾;邵明輝;崔曉軍;56-58+62
關于大學物理課程定位的一些思考 劉偉濤;張婷;59-62
基于小班大學物理課組織課堂討論的實踐與探索 趙瑞娟;劉興來;張旭峰;崔文麗;王建邦;63-66
在教、學改革中創新考試命題類型的實踐與探索 胡俊麗;劉興來;侯利潔;王建邦;67-70
風采實錄
廣西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2
教學模式探討
以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為線索設計大學物理課堂 王文玲;黃安平;71-74
同伴互評在大學物理互動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丁瑞君;武荷嵐;75-78
4年同伴教學法實踐的啟示 張妙靜;賴仿;79-82
對接國際一流,大學物理雙語課程建設與實踐 劉玉穎;朱世秋;賈貴儒;宋敏;83-87
《大學物理》MOOC練習資源建設及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 李淑鳳;李雪春;鄭殊;奚衍斌;常葆榮;于杰;馬春利;胡晶晶;張佼;胡章虎;王文春;88-92
國際合作班的大學物理雙語教學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吳喆;吳昊;雷雨;93-97
“課堂派”結合同伴教學法在電磁學課程中的實踐與思考 潘江洪;李廷會;98-102
淺析同伴教學法對大學生表達能力的影響 王珊珊;劉柏云;張妙靜;103-105+108
數字化技術在大班課堂互動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倪忠強;劉海蘭;吳天剛;王祖源;106-108
基于學科交叉的“欣賞物理學”課程構建探索與實踐 房毅;張先梅;鐘菊花;章登宏;陳建華;109-112
大班選課制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 馬堃;焦錚;113-116
大學物理全英文教學的教學模式實踐和探討 高麗;孟召霞;何為凱;117-119
創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大學物理課程模式 王理想;袁偉;張明霞;施小靖;120-122+126
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與傳統教學效果對比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大學物理課程為例 渠朕;劉思彤;杜英琪;鄒斌;付軍麗;馮帥;張谷令;123-126
普通物理雙語教學的實踐和探討 萬勇;張芳;宋然然;劉夢楠;季福云;127-129
“物理與人類未來”素質教育雙語選修課混合課堂的實踐經驗及探索 吳海娜;胡志遠;公衛江;易光宇;王強;130-133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大學物理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張永梅;張旭峰;劉興來;胡俊麗;王建邦;134-137
“互聯網+”背景下對大學物理教育的幾點思考 耿愛叢;陳曉白;李熊;138-140+144
基于混合學習的科學研究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 張蓮蓮;陳肖慧;公衛江;張莉;141-144
實驗課程改革
解決復雜體系問題的大學物理綜合實驗改革 王立英;馮列峰;145-149+153
大學物理實驗及仿真在線課程建設的實踐 蔣逢春;吳杰;石開;王海燕;150-153
醫用物理實驗中遞進式教學模式的探究 何雨華;湯純;方愷;徐少磊;陸萍;于婷婷;154-157
同伴互助教學模式在大學物理實驗中的嘗試和探索 王亞芳;蔣蕓;董愛國;張自力;158-159+163
基于移動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物理實驗緒論課程的改革 劉京津;高宗慧;程利艷;馮列峰;160-163
“工作室物理”中的演示實驗 王曉鷗;張伶莉;袁承勛;李均;黃喜強;趙遠;164-167+171
大學物理實驗分類分層實驗體系建設 何光宏;韓忠;楊駿駿;徐瑋婧;劉婷;168-171
大學物理實驗競賽對物理實驗教學的啟示 陳曉白;李寶河;李熊;劉劍;172-174
在大學物理實驗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魏平;175-177+184
同伴教學法在大學物理實驗課程中的優勢和發展 張子涵;魯銳;何彥雨;彭瑜;178-184
“互聯網+”時代大學物理實驗的教學研究與探索 孫明珠;唐勤;賈亞民;185-188
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建設 爭創“雙一流”大學 董軍軍;孫明明;陳森;189-192+196
慕課模式下物理實驗教學方式的研究與思考 王艷輝;劉升光;李雪春;秦穎;王奇;李淑鳳;莊娟;193-196
大學物理實驗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 楊駿駿;鄭雪麗;李巧梅;張選梅;劉婷;197-199+203
物理實驗中心資源在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方面的示范和輻射作用 馮列峰;200-203
大學物理實驗“2+1”教學模式的探索及實踐 尹躍;祝昆;楊文韜;劉海;陳函;204-206
基于項目學習的電磁學實驗教學的研究 羅海軍;黃運米;張棟;黃曉虹;207-211
關于大學物理實驗多與少、深與淺的思考 張映輝;張金蘇;212-214+220
采用“微信公眾平臺+微課程教學服務”組合模式搭建物理實驗移動教學管理平臺 秦珠;215-220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物理與大學物理教學與實驗結合的改革探索 王子煜;221-223
物理實驗
教學型橢偏儀測量各向異性單軸晶體光學參數的方法研究 張鎖歆;錢建強;郝維昌;秦雨浩;姚星群;86-90
泳池中盤制漩渦對的形成與穩定 王盟航;王志鋮;李鵬;91-99
新型數字螺線管磁場實驗儀 蔣學俊;賈鵬;李猛;張共寧;張莉;王文娟;100-102+108
智能手機陀螺儀傳感器測量轉動慣量研究 黃建成;石峰宇;趙昶;趙曼;103-108
基于微課和翻轉課堂的大學物理基礎性實驗教學研究 陳杰;黃鑫;賈輝;109-11
油氣太赫茲光譜儀時域譜的誤差分析與標定 寶日瑪;苗昕揚;陳星潔;王丹丹;詹洪磊;邢穎;96-101
關于“小孔成像”的研究 潘志民;金凱文;潘開欣;102-108
基于光學干涉儀的精密測量技術 馬超群;陳國慶;109-112+118
從光柵衍射到現代納米晶體觀測技術 胡泊;孫祖堯;崔鳳全;113-118
基于圖像處理的光彈應力測量實驗 侯軍渝;方子林;唐芳;119-124+129
全自動聲速測量及實驗數據處理研究 石明吉;羅鵬暉;陳蘭莉;宋金璠;劉斌;125-129
電表改裝實驗中校準曲線的應用 錢鈞;惠王偉;陳靖;張春玲;70-75
便攜投影式牛頓環干涉演示儀的研制與應用 楊廣武;劉枝朋;朱飛;徐建;張守超;76-80
紅外傳感遙控器實驗的教學設計 湯純;劉柏春;徐少磊;甘子強;81-83
工科物理實驗課程的量化評價探索 朱亞彬;韓笑;牛原;梁生;張進宏;王智;84-88
在課程總學時日益縮減的背景下,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的應對措施 郭袁俊;姚列明;霍中生;楊宏春;89-93+104
LED在分光計教學實驗中的應用 薛燕峰;裴力;王海軍;94-98+104
真空技術虛擬仿真實驗在教學中的應用 莊娟;楊華;李建東;李雪春;劉升光;王艷輝;99-104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大學物理實驗數據處理系統 張丙旭;徐文濤;張廣斌;105-109
基于移動增強現實的物理虛擬實驗研究與設計 段延;倪晨;吳天剛;方愷;何雨華;顧牡;張睿;224-228+233
一種制作中遠距離無線電能傳輸裝置的方法 陳森;劉鑫;楊宇犇;吳平;229-233
光纖的彎曲及浸沒溶液折射率對光纖輸出功率的影響 姚逸云;馬思娟;張志華;于婷婷;方愷;赫麗;234-237+244
超級球在受限空間的力學規律研究 梁澤宇;吳秀文;申坤;郝會穎;238-244
基于SPR傳感器檢測的教學實踐 楊東俠;劉安平;何光宏;韓忠;張選梅;245-249+255
全息干涉技術測量酒精燈火焰溫度場分布 劉國強;王慕冰;苗明川;熊暢;250-255
利用串并聯電阻法實現NTC熱敏電阻測溫線性化的探究 王艷輝;張佼;王奇;李淑鳳;李雪春;秦穎;莊娟;256-259
LED安全工作電流與光譜色純度最佳匹配的實驗研究 王瑗;潘葳;260-265
非平衡電橋測溫原理的應用 秦穎;申芳芳;劉柯;劉旭陽;王茂仁;李會杏;266-268+275
音頻相控陣實驗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盧震旦;鄭天逸;苗明川;王慕冰;熊暢;269-275
拉曼光譜退偏度實驗數據處理方法改進 王風麗;276-280
兩維光子晶體狄拉克點贗擴散現象實驗設計與研究 赫麗;王曉;孫勇;李云輝;方愷;281-286+292
激光照射金屬絲形成環形光現象的物理機制分析 馮禹;趙敏;李佛生;287-292
自制真空系統漸進式系列實驗教學 莊娟;楊華;李雪春;海然;293-295
太陽能應用實驗的教學設計 馬寧生;296-300
用近距轉鏡式楊氏模量儀測量金屬絲的楊氏模量 姜蕓;尤紅軍;朱鈞;唐勤;王琪琨;301-305
高壓條件下油脂表面形貌特征研究 李俊龍;呂將;吳秀文;董愛國;306-310
沖擊電流法測定磁滯回線實驗誤差分析及修正方法 鄒文強;羅飛;藺福軍;侯春菊;311-316
氣-液隔離式多管黏度計的研制 劉鳳芹;孫曉明;劉建強;李輝;孫尚倩;蓋志剛;徐建強;317-321
聲光衍射測量聲速的教學應用 張選梅;劉安平;何光宏;韓忠;李巧梅;楊東俠;趙世軒;322-324
論文摘要選登
航海類專業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 鄭民偉;187
基于霍爾效應的稱重裝置設計與研究 馮德華;李碩;何越;187
實驗測定彈性模量時的數據處理方法 張攀;張選利;袁向麗;劉文秀;187
以微信為基礎的新型問題導向教學模式研究 李翠蓮;188
平行板中靜電感應現象的實驗探究 胡卓坤;188
“新形態”大學物理教材與在線課程資源的建設 沈黃晉;黃慧明;周國全;188
混合法測比熱容實驗作圖外推法的理論依據 楊超舜;侯泉文;尹劍波;189-190
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物理混合式教學改革 鄭凱;趙紅敏;蔡天芳;189
互聯網+背景下近代物理教學實踐研究 郭欣;李海英;189
一種簡易超聲波懸浮裝置及聲速測量的兩種方法 張鑫;劉麗;190
物理學與創新 何志巍;賈貴儒;李春燕;190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實施過程及心得體會 李俊玉;蔣逢春;馮世全;馮學超;吳杰;190
教書育人之我見 馬小娟;王輝;191
大學物理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 龔艷春;武文遠;何蘇紅;191
基于學研結合大學物理教學平臺的創新性理科人才培養 段利兵;李東;白曉軍;鄭建邦;191
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探索 何麗娟;陳春天;楊文龍;張國華;192
基于h5的跨平臺3D物理模擬和仿真實驗Web App開發與教學實踐 柴康敏;李翠蓮;鐘菊花;呂智國;周紅;192
混合式學習在力學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 吳亮;方亮;192
醫用物理學在線課程的設計和建設 劉海蘭;倪忠強;吳天剛;110-113
加強武警指揮院校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質量控制 劉秀敏;黃麗;114-117+121
工程認證背景下的“大學物理”課程改革及教學研究 王靈婕;楊宇霖;程再軍;李敏;林一清;118-121
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物理”課程建設的思考 李海英;唐笑年;何越;李碩;122-123
大學物理全校通選課實踐及實證分析 呂洪鳳;124-127
基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跨校慕課學習實踐與探索 張蓮蓮;陳肖慧;李雙美;128-130
智慧教學在大學物理課程中的實踐經驗及探索 吳海娜;公衛江;易光宇;131-135
“大學物理”課程考試改革探索與實踐 周戰榮;趙云芳;沈曉芳;136-139
“新工科”理念下的軍校大學物理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沈曉芳;徐軍;周戰榮;140-142
“大學物理——力學”課堂微案例中融入紅色基因教育的實踐 奚衍斌;李淑鳳;常葆榮;張佼;胡晶晶;胡章虎;李雪春;325
新時期下的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 孟惠;吳毅;325
注重“第一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思維——以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為例 郭長立;325
聲光衍射實驗的衍射距離讀取軟件設計 李光祥;唐茂川;黃映洲;李海龍;何光宏;326
石油類院校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物理“雙模”教學模式探討 高磊;王愛軍;覃方麗;呂志清;326-327
碎片化移動學習方式在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設計 潘量;邱麗;徐瑋婧;何光宏;326
近代物理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王樹國;戴海濤;327
基于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大學物理“如何教”的實踐與探索 侯利潔;劉興來;胡俊麗;張永梅;王建邦;327
工科近代物理教學改革的現代化 王亞民;班麗瑛;龐紹芳;魚海濤;328
物理實驗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及教學改革 秦穎;李會杏;白洪亮;李建東;王茂仁;李雪春;趙紀軍;328
公司致力于學術雜志信息整理收錄和投稿,本站非物理與工程雜志社編輯部官方網站,查詢稿件的朋友可以直接聯系雜志社的編輯部。如果貴雜志社不希望我們收錄您的期刊信息,請發件說明。